经验这东西,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对待,一人的经验不可能适合所有人。也不存在什么复习的捷径,个人认为好的经验并不能让你事半功倍,只是单纯指出一条让你相信自己这么干也能成功的道路。以下观点和经验都是一家之言,我不坚持自己的看法。本来打算多写点,但是现在突然感觉没什么可写的了,感触还没我去年的深。
首先说明个人背景,如果和我相似可能这些经验有用,如果差别很大,那下面经验大概率没用的:
-
本科机械,跨专业二战,第一年已经打下一定基础,但其实第二年开始复习的时候已经差不多都忘完了。
-
有较好的数学基础,从小数学比较好,但是高中之后就考不了高分了,即便是题目很简单也考不高。自认为原因主要是粗心大意,草稿较乱,创新不足;分别导致简单题做错,计算复杂题做错,思路新颖题目做错。
-
英语极差,单词量历史最高不超过5k, 今年考研复习之初应该已经降到低于2k了, 四级考3次才过,六级没过。唯一的基础大概就是初中英语老师教的16种时态语态,自此就觉得语法(应该是句法)这东西不用学,初中水平够用一辈子。
-
对计算机很感兴趣,虽然没深入学习过任何一门语言,但是在平时做点自娱自乐的东西,接触或使用过至少四五种编程语言。
-
喜欢通过视频学习,尤其是知识入门,对于新知识,我看书效率极低。
这里先报一下初试成绩,以供参考:总分: 370, 英语二: 56, 政治: 69, 数学二 : 115, 408专业课: 130
附一战成绩参考:总分: 345, 英语二: 70, 政治: 72, 数学二 : 118, 960专业课: 85
初试:
部分内容可参考去年我写的一战反思贴(http://www.cskaoyan.com/thread-652663-1-1.html),重复内容这里我会简略说。
数学:
今年主要跟的张宇,今年看的视频不多,但是对比去年我看的视频,我觉得高数张宇和汤家凤各有所长吧,宇哥特色风趣幽默,手里积累的题目较多,讲课会有不少新颖的题目和思路。汤神题型总结的很好,什么题用什么方法总结的很到位,这种总结如果自己做,是需要靠大量刷题才能积累出的经验。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,老师水平都在的,关键看自己适合哪个老师。线性代数还是非永乐大帝莫属吧,张宇的我今年看感觉也不错。
看的视频:张宇的闭关修炼,张宇的线性代数强化。
所用的资料:李范全书,书的章节顺序不知道为什么要和主流的资料不一致,但是质量还行,难度挺大,用来系统过一遍知识点还是值得推荐的。李永乐线性代数讲义,必做的一本资料。试卷:张宇八套卷,会有个别难题,但是跟过张宇的强化的话,里面的难题视频中都有涉及,做起来就还可以。超越共创5套卷,做了过去至今四五年的,质量还不错。历年真题: 其实并没有做,我只是把去年做过的有看了看。李林6套卷4套卷:比较推荐,便宜不说题目质量很好,林哥看来还是有两把刷子吧。
复习推荐:全书类资料一本,或者张宇18讲这种,尽快过一遍,这类资料主要是学习知识点,同时通过做附带的题巩固知识点,也强化理解知识点在做题中的实际应用。我在这一块花费时间占数学复习的一大半,这非常不值得,去年其实我也犯了这个错误,但是没用改正。应该把做套卷作为复习的重点。通过做试卷才能熟悉考试的题型,真正的熟悉综合题目和发现自己不足之处,全书类的资料尽快一轮过然后扔一边即可,不会的时候再回头查查,试卷是关键,在做试卷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可以迅速提高。
政治:视频跟徐涛,做题用肖秀荣就行,别的不多说了。强调一下,政治复习的重点是选择题,选择的复习方法就是看视频,早晚皆可,最好9月之前就要开始,因为视频挺多,选择重在理解而非记忆,可以多倍速播放看。而大题尽量晚一点,早了没用,到11月底不迟,其实大部分人估计就是12月份才开始准备政治大题吧。肖秀荣4套卷出来才真正准备。另外推荐使用别人总结的框架或者说简洁版来背肖四。肖的语言背起来有点难,简洁版其实考场现场发挥补充一下,和肖的原话分数不会有区别。
看的视频:徐涛基础,徐涛强化,徐涛刷题班(必看),徐涛冲刺班,徐涛押题(即大题答题总结)
用的资料:肖秀荣全家桶+徐涛核心考案
另外推荐可用微信小程序刷题,不过基本都是付费的。
英语:
首先感谢群友MX拉我进他自建的墨墨打卡群,群里学习氛围真的好,我才坚持背了两三个月的单词。否则这次我铁定单科不过线。
今年我英语分数比去年骤降,主要说明了两点问题:1. 同样菜的水平,既可以考50+也可以考70,分数和实力并不是正相关。因为我的英语水平相对去年即便没提高也绝不算降低,但是分数却降了很大,之后会说明原因。2. 二战大概率并不会提高分数,因为很多人根本不会去总结失败的原因,或者找到原因第二年也不会去改变。
对于英语的观点我和去年还是一致,单词是关键,背单词是菜鸡提分最重要的一步,其他都是浮云。现在就要坚持每天背单词,记忆任务可以逐渐提高,最后要做到每天记忆或复习几百词的水平。其次考前冲刺很重要,作文和翻译基本靠考前冲刺,作文一定要尽早准备模板并背下。英语二作文基本可以肯定只考图表类了。图表可以准备两类,一类是数据随年份变化的,一类是只有一年数据的。至于为什么用模板?原因很简单,备考效率高,得分高(对大部分人来说)。虽然几乎所有英语作文辅导老师都反对模板,对模板嗤之以鼻,猛烈的抨击讲模板的老师。但是就我看了这么多视频发现,他们不过是没看出来自己讲的其实也是模板罢了,或者自觉自己讲的模板,但自以为自己的模板更灵活更新颖。不讲模板的老师怕是只有道长了,让背范文,强化几十篇,真题几十篇,押题再搞几十篇,说实在要真背了肯定高分,关键效率真的不高,而且适合的人群估计都是大佬。我个人觉得还是背模板吧。最后练字,作文和翻译字会对分数影响极大,一定要练字,这个非常非常重要。
我分数下降那么多,主要是因为:背单词没有坚持考前,考前一个月差不多就没背过单词了,单词忘得真的太快太快了,请考前不要中断单词的复习。作文准备不充分,虽然我看了很多视频总结了自己的模板,但是最后我却没背下来,导致作文写的太烂。今年没练字,作文翻译都写的很难看。还有一点去年70分的成绩真的让我误以为我英语水平提高了,我想我已经不那么菜了,就有点松懈,没想到原来我还是那个菜的一批的我。
资料视频用的和去年差不多,单词背诵软件推荐墨墨。
专业课:
今年专业课比去年提高了不少,主要以下原因:1. 专业课由960变为408,个人感觉虽然内容有增加,但难度下降。2. 去年专业课太低的阴影让我二战期间将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专业课,做题水平(非知识水平)有很大提高。3. 观看了大量408课程相关的视频,知识广度有很大提高。4. 408相关资料很多,真题样本足够,比较容易摸清考点。
所看视频:
计算机网络:韩顺平的计网必看,去年我各个群里是没少推荐,但真正看的好像不多,主要他视频不是针对考研的。实践操作较多,理论性的东西对考研又稍显不足。但视频里对计网的方方面面基本都讲到了,其中的实践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,看完对计网的理解会提高一个境界,远高于看教材或其他考研视频。该视频有两种用法,一是针对跨考生用来快速搭建计网框架,快速过一遍可以知道计网到底讲什么。二是通过和王道或tq单科书相互补充,认真观看视频,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。王道的计网视频好像也不错,可以一看,相互补充吧。
数据结构:入门:郝斌,强推,实战演练式的教学,理论知识涉及不全面,但实战丰富,讲解通俗有趣,用此入门快准狠,学习数据结构的同时可以提高代码水平,跨考必看。强化:王道数据结构,严蔚敏数据结构,陈越数据结构,邓俊辉数据结构,选其一到二即可,我是都看了一点,但都没看完,总的来说,严的比较难,还很陈旧。邓的也比较难,和考研风格也不太符合,王道和陈越我看了一点点,不太了解,这些视频没必要系统看完,可根据自己不会的点选择观看。
操作系统:操作系统王道的文件管理讲的很好,我没看完就看了这部分。浙江大学操作系统李善平,内存管理和进程管理都讲的十分好,强烈推荐。清华大学操作系统(向勇、陈渝),除了文件管理讲的一般其他都不错,讲的很深,我看的第一个操作系统视频就是这个。
组成原理:哈工大的计组很好,但是讲解较深,偏硬件一点,不过考研好像不那么硬。硬件了解多了其实对计组的理解有很大帮助的,我还是很推荐,我看了两遍收获颇大。另推荐周佳社的微机原理,微机原理更硬了一点,但是真的对计组的理解帮助很大,指令系统部分可以不看,其他部分都可以选择性看看。看完会发现计组也就是那回事,真的不难,就是内容多点,但这些内容并不是需要太多思考的东西,只需要了解或记忆即可,个人感觉数据结构才是难起来没上限的科目,其他三门都不是太大问题。
资料:
王道单科书全套2019(新版太贵封面还太难看,就没买)。王道八套卷2015,网上找的pdf打印做的,整体感觉还挺好的,考前也买了2020(发现没必要做,原因就不说了,有点尴尬)。tq八套卷2016,全套都做了感觉还不错。tq八套卷2020,群友分享的pdf,有点垃圾,不仅部分题目答案不对,而且选择题没解析。
专业课总结:拓宽知识面,对408的复习很重要,今年的试题和往年相比,感觉风格变化挺大。有点偏向实践,理论考的不深,大题可以发现基本都没涉及到计算,和简答题差不多。所以广度可能比深度更重要点。还有一点,我一直代码水平极差,算法题无论难易我半小时内都搞不定,所以考前就下定决心,放弃算法题会我也不做,看都不看它一眼,就当满分135了。所以考场上压力就小,考的比较放松,结果做完了看时间还有五十来分钟,我才重新决定去看看算法题,最终也算做出了吧,思路不难就是实现成代码写了几十分钟,所以提前放弃一些题目可能会有更多收获,只要把会做的都做对。
初试复习总结:复习要有计划,有计划效率会高很多,我在后期才有计划的复习,宏观计划我只精确到了周,到哪一周进度就完成到哪,而当周的复习,我会根据具体情况来看,任务虽然不一定都能完成,但确实比盲目复习效率高很多。少水点群,我以前都不怎么用qq的,考研考的整天水群,现在想想真浪费时间,没事群里胡侃没啥意思。另外基础好的水群可能更可怕,基础好自然好为人师,学习不就是为了装逼吹水么,在群里给这个讲讲题给那个讲讲题,讲题是好事,但是你会发现讲着讲着,其实别人早已经甩你一大截了,而你还自以为自己还很强呢,千万不要以为群里问题的水平菜就是群友都菜,大佬真的很多,给别人讲题讲多了容易飘。
复试:
今年的复试参考意义不大,毕竟特殊年份,以后不会再遇到网络复试这种情况。
机试:
机试往年的重中之重,几乎可以决定你复试的成与败,但今年却不直接算分,只是在面试环节会根据机试情况,进行了一定考察。
底部附机试真题,及题解。
英语面:
英语面比例较小,只占复试的10%,折合成最后的总分只占5%。但是另一个角度想想还是蛮多的,折换为初试分竟有50分。
好在英语面再差应该也有个及格分,所以折算为初复试总分,英语成绩的极差也就一两分。
一定要好好准备自我介绍
强调:自我介绍最好别提项目,除非你充分准备了项目相关的英语问答。
专业面
专业面我难度并不大,可能因为我是跨考,不过分数给的不高就是了。面试的时候竟然问了自动控制理论里的闭环控制算法(机械的专业选修课), 这个我是真的完全没印象,被嘲讽一波说应该是能脱口而出的东西,看来我本科学的东西都还是给了老师。之后就都问一些简单题了,可能这个给老师印象太差,认为我也回答不上难题。
专业面的经验就是,如果有项目而且拿的出手,就好好准备项目,一定要搞懂自己的项目的各个细节。如果项目没什么意义,可以说,但是大概率导师不会问你项目的问题,基础知识和算法才是关键,而且这两样,回答稍有不好,就会很大影响老师的印象。准备必须要充分一点。
同组的基础问题和算法很多会重复,如果能多认识同学,得到他们的面经,后面面试的可以极大的降低难度。
低分选手专业面出现两种情况很可怕,问题自始至终很简单,甚至大部分时间在唠家常,或者问题很偏难度还较大,这两种情况极容易被刷。